報告|端到端可視性打造出色連結體驗

思科联天下
作者:Joe Vaccaro

Cisco VP, Product Management

《2023 年全球网络趋势报告》系列博文(三)

如今,三股大趋势已经让企业传统的网络运维模式难以为继。

首先,云已成为新的数据中心,工作负载从本地迁移到混合云和多云架构。其次,互联网已成为新的网络,并支撑着穿越不同网域的企业连接。最后,由于远程员工和混合办公员工为数众多,现在基本上任何地方都要可以办公。

在这种发展背景下,想要提供优质可靠的体验,实现无处不在的万物互联,其复杂性显著增加。根据我们《2023 年全球网络趋势报告》中的数据,37% 的受访者认为,随着企业网络边界之外发起或终止的流量越来越多,获得对网络性能和安全性的端到端可视性已成为第二大挑战,仅次于需要确保安全访问分布于多个云中的应用。
由此引出了一個問題:如何識別、診斷和修復整個數位供應鏈中發生的問題? 整個數位供應鏈是指您的基礎架構內部和外部的網域,以及使用者裝置與雲端應用或服務之間的每一跳。 請接著往下看,了解這個問題的答案。

應對跨多個網域提供網路狀態感知的複雜性

出色的互聯體驗是當今企業必須達到的基本要求。 數位經濟依賴始終可用的應用和服務為員工和消費者提供支援。 任何故障都會造成巨大損失。

面對數位經濟下高度互聯的現狀,網路監控解決方案和流程可以為企業域內部的業務應用和服務提供良好的服務,這些解決方案和流程位於本地並足以應付無線網路等特定域的問題。 但是,如果要修復企業廣域網路中的問題,管理員必須與雲端供應商組織和網際網路營運商組織中對口的人員聯繫,共同診斷和修復服務與安全性問題。 這可能導致相互推諉;企業只能被動應對而不是主動預防;問題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解決等弊端。 問題可能需要很長時間才得以解決。

如今,為打造優質互聯體驗而提供網路狀態感知需要跨不同雲端、運營商、互聯網、設備和地理位置(各有自己的運行域)提供端到端可視性和洞察(請參見圖 1)。 如果缺乏對網路效能、應用程式回應能力和安全性的端到端視覺性,IT 團隊想要為最終用戶提供一致的數位體驗將變得極其困難。

圖 1. 複雜的數位供應鏈具有相互依賴、故障面擴大和難以預測的特點
舉個例子,某人在家辦公,使用遠端會議應用程式時遇到視訊卡頓問題。 此人家庭辦公室中的無線網路透過一個接取網路連接到一個邊緣路由器,再由該路由器穿越雲端網路連接到會議應用程式。 特定於網域的工具只能看到此流量的一小部分。 缺乏端到端可視性的管理員無法洞察全局。

端對端可視性是 SASE 的基礎

根據我們《2023 年全球網路趨勢報告》中的數據,超過一半(51%) 的組織表示,隨著他們採用的軟體即服務(SaaS) 和多雲解決方案越來越多,他們將投資於提供端 到端可視性的解決方案視為首要任務。 這可能與 Uptime Institute 近期進行的研究相呼應,該研究發現,在所有公開通報的中斷事件中,第三方業者(包括雲端、託管、主機託管和電信業者)的中斷事件佔 70%。

透過端對端視覺性、分析功能和行之有效的工作流程,管理員可以果斷採取行動,主動修復連線問題。 例如,在安全存取服務邊緣 (SASE) 架構中,端對端視覺性能夠饋送切實可行的情報,用於優化路徑選擇,從而隨時隨地提供最出色的數位體驗。 在 SASE 架構中,可靠的連線是安全連線人員和事物的基礎。 如果連線不佳,就會降低安全存取體驗。

即使還沒有部署 SD-WAN 或具有安全服務邊緣 (SSE) 的融合 SASE 架構,組織也可以利用端對端視覺性來評估、比較和最佳化採用這些架構前後的網路體驗。 組織可以對各個運營商在不同位置(每個位置都構成了數位供應鏈的一部分)的性能進行主動測試和基準測試,並使用測試結果做出更明智的供應商選擇,從而確保提供始終可用的 數位體驗。

獲取對每個連接的可視性

一家歐洲航空公司將其網路基礎設施從 MPLS 轉型為 SD-WAN,並將許多應用和服務遷移到雲端。 該公司需要確保服務達到商定的服務等級協定 (SLA) 的要求。 為此,IT 部門部署了端到端可視性,專門用於監控和增強客戶與員工的數位體驗。 有了這個解決方案,該航空公司現在可以測量連線延遲時間和其他因素,並專注於公司資料中心與雲端供應商 Amazon Web Services 之間的連線。 他們可以持續監控網路體驗,透過加快事件回應速度來優先處理網路體驗方面的問題,引入更主動的維護,並透過簡化故障排除來提高成本效益。

客戶體驗個人化服務供應商RichRelevance 為250 家全球零售商提供服務,借助端到端可視性解決方案,該公司的網路中斷事件減少了88%,平均中斷時間也從4 個小時縮短到30 分鐘 。 IT 服務管理軟體公司 ServiceNow 得益於所有網路層並專注於應用體驗的可視性,為客戶識別網路問題的速度提高了 95%。

透過網路平台方法實現高品質的數位體驗

思科是率先提供端對端網路視覺解決方案的公司,並致力於透過維運簡單性實現卓越的體驗。 它是我們 Cisco Networking Cloud 長期願景的基石。 Cisco Networking Cloud 是統一管理體驗平台,可同時支援本地和雲端運維模式,進而降低 IT 複雜性。

端到端可視性依賴運算能力在構成當今企業網路的數位供應鏈中捕獲和分析每天高達數十億次的計算(請參見圖 2)。 這是一項不可或缺的強大功能,可幫助組織維持一流的數位體驗,並從被動應對問題轉變為預防性的自動化操作。

圖 2. 組織需要利用平台驅動的方法來提高整個數位供應鏈的端到端視覺性

透過理想的 SASE 架構實現網路與安全的融合

思科联天下
作者:Omri Guelfand

Cisco VP, Product Management

《2023 年全球網路趨勢報告》系列部落格文章(一)

IT 理念正經歷一場重大轉變。

這種轉變是從相互獨立的網路和安全運維孤島、工具和管理控制面板,轉變為基於以雲端為中心的運維模式融合策略、技術、工具和維運工作流程。

在這場轉變過程中,安全存取服務邊緣 (SASE) 成為安全多雲存取的首選融合架構。 我們的《2023 年全球網路趨勢報告》發現,在 2577 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受訪者中,47% 的受訪者計劃在 2025 年前採用 SASE 模式連接分行和遠端客戶端。
然而,並非所有 SASE 都一般無二。 SASE 主要以服務的形式提供,可以作為一組模組化或分散化的元件進行部署,以單獨的軟體定義廣域網路(SD-WAN)、新一代防火牆(NGFW) 和其他安全解決方案構成基於雲端的安全 服務邊緣(SSE)。 或者,SASE 也可以作為統一的預先整合軟體即服務(SaaS) 提供,讓管理員能夠透過高度簡化和統一的方式來實現SASE 環境,並管理員工對應用程式的端到端安全多雲訪問,擺脫員工辦公 位置帶來的限制。

為什麼說網路與安全融合是一種致勝策略? 如何在分散化、模組化和統一 SASE 解決方案之間做出抉擇? 下文給了答案。

目前狀況的由來

長久以來,為了應對各種網路威脅,組織已經增添了許多單點安全產品。 隨著雲端技術的採用不斷增加並因此使敏捷性和彈性得到保證,組織開始將更多應用程式從傳統資料中心遷移到私有雲、公有雲和 SaaS,導致環境高度分散。 除此之外,現今分散式混合辦公員工使得傳統的邊界不復存在,在這種超分散式 IT 環境中,受攻擊面急劇擴大。 顯然,基於邊界的傳統解決方案已不敷使用。

此外,根據《2023 年全球網路趨勢報告》的數據,51% 的受訪者認為技能差距是所在組織在使用雲端原生技術時面臨的主要挑戰。 根據 Gartner 的數據,到 2025 年,這種人才短缺加上人為錯誤,可能是造成半數以上重大網路安全事件的原因。

網路與安全融合與統一 SASE

將網路和安全領域融合可提供每個連接的端到端視覺性,讓這兩個領域的管理員齊心協力地優化應用體驗。 整合的工具和集中的控制面板能夠提高效率並增進協作。 每次使用者體驗的流量資料都能輕鬆獲取,可以消除可視性差距並縮短平均修復時間 (MTTR)。

SASE 能夠提供這樣的融合環境以及集中的統一管理,是一種從根本上簡化安全性和網路運維的方式(圖 1)。 Gartner 將其定義為提供整合網路與安全即服務的多層面解決方案。 其功能包括 SD-WAN、安全性 Web 閘道 (SWG)、雲端存取安全代理程式 (CASB)、NGFW 和零信任網路存取 (ZTNA)。 SASE 支援分公司、遠端員工和本地安全存取使用案例。

圖 1. SASE 協助實現網路和安全運維的融合(點擊放大)

SASE 提供了組織急需的框架,讓使用者能夠在複雜的高度分散式環境中安全且順暢地存取應用程式。 SASE 由Gartner 在2019 年首次提出,其後迅速從一系列分散化的單點解決方案(市場上有許多供應商解決方案)迅速發展為更全面的解決方案,由一個或多個供應商以模組 化組件的形式提供(圖2)。

在單一供應商解決方案中,統一的 SASE 方法逐漸成形。 這種方法將所有組件作為一個可針對 SASE 進行最佳化的單一平台進行全面設計、整合和支持,將網路和安全結構融入雲端交付模式中。 在思科,我們的 SASE 座右銘是端到端 「實現萬物互聯,提供無所不在的安全」。

圖 2. SASE 架構的各種技術和供應商方法(點擊放大)

統一 SASE 讓 IT 人員的工作變得輕鬆簡單。 這種平台方法注重的是成果而非架構,可能對 IT 人員較少的小型組織吸引力特別大。

上述每種 SASE 方法所吸引的組織不盡相同,而思科支援所有模式,無論我們的客戶處於技術發展之旅的哪個階段,都能滿足他們的獨特需求。

SASE 的實際應用案例

George Sink, P.A. Injury Lawyers 擁有38 名律師,為數以千計的南卡羅來納州和喬治亞州客戶提供人身傷害案件的服務,他們希望利用雲端的效率優勢,更輕鬆、更安全地為員工和支援人員提供 無所不在的連接。 於是,他們將本地 VPN 遷移到雲端中的虛擬終端和統一 SASE。 這樣,無論員工位於何處,無需任何本地實體設備也能安全順暢地存取所需應用程式。 由於他們使用統一的一站式解決方案遷移到雲端,部署時間只需數小時而不是數天,因此降低了 IT 複雜性。 最終,他們為使用者和 IT 團隊提供了卓越的體驗。

Milwaukee Electronics 是一家電子製造服務 (EMS) 供應商,總部位於美國並在墨西哥、印度和新加坡設有工廠。 他們遇到供應鏈問題,使其難以獲得新的技術基礎設施為遍布全球的員工提供支援。 該公司提供一站式客製化電子設計、印刷電路板 (PCB) 原型製作、組裝和專案管理。 他們的客戶有著嚴格的網路安全監管要求,而統一 SASE 能夠改善公司的安全狀況,提供每個網路連線的可視性。 作為一項服務,單一供應商統一 SASE 為該公司提供了極其全面和高度自動化的網路和安全解決方案,讓他們有限的 IT 資源得到最大利用。

SASE 能夠簡化和改善使用者和 IT 團隊的體驗,是應當今需求而生的架構。 當所有功能都由來自單一供應商的統一 SASE 提供時,輕鬆的部署和簡單的使用能夠加快受益速度並縮短實現投資回報的時間。

經典乾貨:容器雲平台安全隔離方案詳解

原创 twt社区
【導讀】雲端原生技術在創造效益的同時,也面臨切實存在日益嚴峻的安全風險。 基於防火牆進行域間控制已顯得與雲端原生環境格格不入,無法真正滿足容器平台的隔離需求。 本文對現有容器雲平台隔離方案:基於 Network Policy 的容器隔離、主機代理形態的工作負載微隔離進行了分析,並提出理想的容器雲平台安全隔離解決方案應滿足的幾個條件。 希望能為準備和正在進行容器雲端平台安全設計的同行提供參考。

【作者】高鶴,嘉興銀行資訊安全中心負責人

一、雲端原生的技術背景
目前,數位化變革已逐漸滲透到每個具體產業,彈性算力已成為各行各業的“水電煤”,雲端運算則成為數位化世界的基石,從底層驅動產業變革。 隨著雲端運算發展進入成熟階段,以「生在雲端、長在雲端」為核心理念的雲端原生技術被視為雲端運算未來十年的重要發展方向。 在數位化大潮中,上雲並非是一種時尚,而是一種剛需,從“上雲”到“全面上雲”,從“雲化”到“雲原生化”,是企業數位化轉型的必由之路。
相較傳統 IT 架構,雲端原生具有無法比擬的優勢,將為企業帶來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快速試誤、促進創新等業務增益價值。
雲端原生的技術理念始於 Netflix 等廠商自 2009 年起在公有雲上的開發與部署實務。 2015年雲端原生運算基金會(CNCF)成立,標誌著雲端原生從技術概念轉化為開源實作。 雲端原生的代表技術包括容器、服務網格、微服務、不可變基礎架構和聲明式 API。 這些技術能夠建構容錯性好、易於管理且便於觀察的鬆散耦合系統。 結合可靠的自動化手段,雲端原生技術使工程師能夠輕鬆地對系統進行頻繁且可預測的重大變更。

雲端原生的運用使本身複雜多變的企業業務可敏捷靈活、及時回應、快速迭代,從而讓數位轉型和營運過程中的持續創新成為可能。 目前業界較為認可的構成雲端原生的四大核心技術要素是微服務、DevOps、持續交付和容器化。

二、雲端原生環境的網路隔離訴求
原生技術能夠有效解決傳統雲端實務中應用升級緩慢、架構臃腫、無法快速迭代等「痛點」問題,並為業務創新提供動力。 然而,雲端原生技術在創造效益的同時,也面臨著切實存在日益嚴峻的安全風險。

例如,2018年特斯拉AWS上部署的K8S Dashboard暴露在公網,沒有做認證和授權控制,也沒有對網絡訪問做控制,黑客直接從dashboard中獲取S3憑證,從而獲取遙測數據,惡意拉取 POD,進行挖礦行為。
而「隔離」技術是最早、最基礎、也始終是最為核心的安全技術手段之一。 Gartner 提出的容器安全控制分層理論,將容器安全能力按照優先順序由高至低分為基礎控制(Foundational Controls)、基本控制(Basic Controls)和基於風險的控制(Risk-Based Controls),其中網絡 隔離(L3 Network Segmentation)被劃分為必備的基礎控制能力。

CNCF 於 2021 年發布的《雲端原生安全白皮書》指出,作為微服務部署的容器化應用程式的邊界就是微服務本身。 因此,有必要設定策略,只允許在獲得許可的微服務間進行通訊。
在微服務架構中引入零信任,可以在一個微服務被攻陷時阻止其橫向移動,從而縮小影響範圍。 維運人員應確保他們正在使用網路策略等功能,確保一個容器部署內的東西向網路通訊僅限於授權網路。

三、傳統防火牆在雲端原生中的捉襟見肘
基於所承載業務的屬性和安全級別,傳統資料中心往往將其內部劃分為多個安全域並進行客製化的安全管理,在安全域間通常會部署防火牆系統以實現存取控制。 在雲端平台建置初期,此類架構被相當一部分使用者繼續採用,並利用防火牆實施域間的存取控制策略,一些管理程度較高的使用者則基於存取來源和目的IP 進行了細粒度的策略規則設定 。
然而,隨著雲端平台向雲端原生架構演進遷移,基於防火牆進行域間控制已顯得與雲端原生環境格格不入,無法真正滿足容器平台的隔離需求。
防火牆的部署位置和控制物件決定了其僅能針對跨域流量進行控制,而無法實現更細緻的業務級、工作負載級控制。 此外,鑑於策略規模對防火牆效能的影響,其安全策略的控制對象往往僅能做到網段級。 因此,確切地說,此類方案至多能夠提供用於維護資料中心基礎架構完整性的“宏分段(Macro-Segmentation)”,而無法實現雲原生環境中真正所需的“微隔離(Micro- Segmentation)」。

此外,穩定不變的IP 位址是防火牆存取控制持續生效的“錨點”,而在雲端原生環境中,容器IP 的頻繁無規律變化則徹底動搖了傳統架構中這一確定因素,一旦容器開始新 的生命週期,新的IP 將直接逃脫原有靜態策略的有效管控。 同時,由於容器的消亡與新建在雲原生環境中是高頻發生的,即便能夠即時感知其變化,依靠人工刪除原有策略並建立新的策略也毫無可能,而已失效的策略長時間 堆積,又勢必帶來防火牆系統策略冗餘、效能下降的副作用。
在雲端原生環境中,微服務的架構勢必指數級的增加服務間的互訪呼叫情況和橫向連接關係,為原本就複雜度較高的東西向流量控制又帶來了新的難度。 在 DevOps 的加持下,應用敏捷、快速、持續交付部署,而安全控制措施則必須找到合適的切入點,並跟上瞬息萬變的節奏。
容器成為新的最小控制單元,其生命週期規律則更加難尋,每次新業務上線、應用更新、擴縮容等,均會帶來容器的消亡和新建,而在此過程中傳統用於標識 基礎設施的IP、主機名稱等都將發生變化,傳統的安全策略框架將輕易繞過逃逸。
由此看來,即便放棄以防火牆實現叢集內流量微隔離的預期,其在雲端原生環境中也難以起到叢集間流量的有效隔離控製作用,在雲端原生架構下甚至已經失去了原先的部署位置 。 事實上,開始規模化部署容器的用戶,往往在第一時間即發現了防火牆系統幾乎徹底失效的問題,從而釋放出更為迫切的隔離控制需求。

四、現有容器雲平台隔離方案分析
1、基於 Network Policy 的容器隔離
防火牆因「水土不服」而在雲端原生環境下徹底失效,再次鮮活證明了「安全原生化」對於雲端原生環境的重要性。 事實上,已成為容器編排平台事實標準的 Kubernetes(以下簡稱「K8S」),透過整合 Network Policy 功能提供了容器間的網路隔離能力。

在 K8S 中,Network Policy 定義了一組 Pod 之間的存取控制規範,其透過 Label 指定Namespace 和 Pod,並利用節點(Node)主機作業系統的 IPTABLES 實作 Namespace 和Pod 級的網路存取控制。
與外掛式的防火牆相比,Network Policy 實現了原生化的安全能力內嵌,但大量實踐表明,對於多數用戶而言其運用落地依然受到較大製約,存在以下突出問題:
1)環境適應性的限制
Network Policy 只定義了策略規則的規範,而存取控制能力的特定實作則需依賴 K8S 平台的網路外掛程式。 事實上,目前流行的 K8S 網路外掛程式中,並非所有都支援 Network Policy 功能。 例如相當一部分使用者使用的 Flannel 外掛即無法支援該項功能,而對於多數使用者而言,為了實現 Network Policy 能力而替換遷移原網頁外掛程式的成本無疑是高昂的。
此外,一套Network Policy 策略只能適用於一個獨立的K8S 集群,對於普遍具有多套K8S 集群的用戶而言,期望利用Network Policy 實現全局管理,則必須進行更為複雜的定制開發,其實現難度 和管理成本令多數用戶望塵莫及。
2)規模化管理難度高
Network Policy 僅在商用版才提供了流量視覺化能力,對於開源版用戶而言,不得不在未了解流量關係的情況下「盲配」安全策略,準確性和效率將大大降低,且隨著管理規模的 增大,客製化貼合業務、符合最小特權原則的安全策略則越來越不可能。
同時,在規模較大的容器環境中,東西向連接關係極其複雜,大量實操經驗證明,管理者製定策略規則時「首發命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安全策略從設計到執行通常需要模擬測試、 細化調優等階段,否則大機率發生的誤阻斷將直接造成服務間的呼叫失敗。 而在 Network Policy 即時生效的機制下,管理者的配置難度和試誤成本極高,對策略下發執行造成阻斷。
3)管理操作易用性差
對於多數用戶而言,Network Policy 的管理互動並不友好,例如其僅能基於 Namespace和 Pod 標籤定義策略,對於容器平台管理不規範的用戶,策略的靈活性將受到極大限制。 又如,策略定義需透過手動編輯 YAML 檔案實現,配置效率低、誤配置風險高。 這些問題均不利於在複雜的容器環境下配置生效微隔離策略。
混合架構無法統管雲端原生環境中容器是工作負載的主流類型,但即便是在徹底完成雲端原生化改造後,容器也不會完全取代虛擬機器執行個體。 換言之,在多數用戶的資料中心內,實體機實例、虛擬機器實例、容器將長期並存,作為承載不同應用的工作負載,它們之間仍會產生密切的橫向連接,需被統一納入微隔離的管控 範圍,而Network Policy 顯然僅適用於容器平台內部的隔離控制。
綜合以上,K8S 內建的 Network Policy 能在容器平台中提供基於策略的內部流量控制能力,但其更傾向於一個單純的「策略執行點」。 事實上,在雲端原生環境下實施微隔離本身是非常複雜的,對於策略從設計、到定義、再到運維等全生命週期的管理,現階段的 Network Policy 並不能完全勝任。
2.主機代理形態的工作負載微隔離
Network Policy 原生於雲端卻「舉步維艱”,同樣印證了雲端原生環境對於專業安全功能深度、廣度和易用度的訴求。 事實上,雲端工作負載的微隔離防護並非是在雲端原生時代才有的產物,該技術早在2015 年便被Gartner 提出,並在近幾年間快速進入主流技術航道,只是在微隔離誕生之初 ,其面向的隔離物件以雲端平台內的虛擬機器實例為主,容器還並未得到大範圍運用。
作為面向新型基礎設施的創新技術,早期的微隔離存在多種技術路線,各有優劣及對應的適用場景。 雲端廠商面向其用戶推出了適用於自身平台的安全元件,可與雲端管理平台緊密結合,但對第三方雲端平台的適應性具有明顯限制。 防火牆廠商透過與虛擬化平台的適配,將東西向流量牽引至其防火牆系統實現存取控制,可利用較成熟的安全能力對流量進行偵測與控制,但效能上存在較大難點,且實際效果往往 受制於虛擬化平台的兼容適配水準。 獨立的微隔離廠商則採用主機代理(Agent)的方式,透過控制工作負載作業系統的主機防火牆程式(IPTABLES)實現工作負載的隔離控制,能夠充分適應混合雲、多雲及各類雲平台,最大 程度實現基礎架構無關。

多數K8S 網路插件是利用節點(Node)主機核心的固有能力實現容器平台內部的網路轉發,這給基於主機代理(Agent)的微隔離系統適應容器環境提供了天然的技術條件,可將Agent 部署於 容器Node 的作業系統,並透過控制其核心的網路轉發進而實現容器間通訊的存取控制。 因此,基於已較完善的微隔離功能,並憑藉對容器環境的天然相容性,基於主機代理形態的微隔離系統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幾乎是面向容器平台及虛擬機器、容器並存的混合環境 下,唯一可行的微隔離方案。
然而,此類方案在資料中心由「應用容器化」演進至「全面雲原生化」後,依然顯現出了許多與雲原生思想相悖的弊端,而核心在於其必須透過在Node 安裝Agent 的方式實現 部署。
在K8S 叢集中,Pod 是最小的運算單元,而Node 則是Pod 的承載載體,在Node 按需部署的過程中,Agent 無法隨其建立而自動化部署,反而必須執行額外的安裝,勢必拖慢了 DevOps 流程、拉低持續交付的效率。 此外,越是規模化部署的用戶,管理規範越嚴格,取得Node 安裝 Agent 的管理權限本身也有較大不便。
歸根結底,基於主機代理的微隔離方案可以支援容器環境,但其也並非完全的“為雲而生”,距離雲原生環境微隔離的理想實現仍有差距。

五、容器雲端平台的安全隔離解決方案
綜合來看,理想的容器雲端平台安全隔離解決方案應符合以下幾個條件:
1.充分適應雲端原生環境特性
雲端原生的初衷是充分釋放雲端運算敏捷、靈活的技術紅利,安全措施的運用不應以犧牲雲端原生的固有特性為代價,應以原生的思維建構安全,使安全能力能夠內嵌融合於雲端平台 中。
具體而言,雲端原生安全方案應採用內嵌的方式而非「穿衣戴帽」式的外掛部署,安全能力能夠與雲端原生環境中的應用程式一樣實現快速部署、按需伸縮。 應充分利用雲端平台原生的資源和數據,實現安全策略的自適應。
因此隔離方案應具備容器化部署運作、自適應策略運算等特性,將安全能力以原生化方式整合到雲端平台上嵌入,充分適應雲端原生環境敏捷、靈活、彈性擴展、動態伸縮的特性。 讓安全與容器的生命週期保持緊密的“步調一致”,自動加載精細化訪問控制能力,不但消除了用戶容器平台的防護“盲區”,還對業務應用實現了安全防護左移。
2、提供可靠的策略設計輔助
雲端原生環境對傳統 IT 架構和管理模式形成巨大顛覆,在更為緊湊的應用程式生命週期內,從開發、到測試、再到運維,安全控制的設計和實施往往並不在業務團隊關注的範圍內。 而對於安全人員來說,難以將安全措施融入應用程式交付流程的核心原因,是安全人員並不了解業務組成和運行,在未得到必要輸入的情況下,他們同樣無法回答策略該如何設計的問題。
結合雲端原生環境實施微隔離的場景,在無法縱覽全域連線狀態、無法準確梳理業務互訪的情況下,使用者難以像實施傳統域間邊界存取控制那樣預設安全策略,而必須經歷一定週期的學習 、分析和建模,才能定義出符合業務實質、遵循最小特權的策略規則。 在此過程中,系統應透過視覺化、智慧化的功能,為安全策略的設計提供輔助和便利。
被廠商「神化」了多年的「視覺化」技術,在過去很多年更像是個「花瓶」。 而如今,可視化成了微隔離一項關鍵能力,要想“可控”首先必須“可視化”,這也是“策略輔助設計”的具體體現。
因此容器雲隔離方案應提供具有業務視角的連接關係視覺化分析功能,在微隔離策略實施的準備階段,讓用戶以縱覽全局、洞察微豪的上帝視角深入分析雲原生環境下的東西向流量,並 提供資產梳理、策略設計等的輔助支撐,進一步降低微隔離的實施難度。
3.具備完善的策略管理能力
雲端原生環境下更為有效的安全管控,實際上是要實現面向規模更龐大、複雜度更高的管控對象,執行顆粒度更細、精細化程度更高的安全策略,這無疑是對微隔離 策略體系的巨大挑戰。 事實上,在容器平台強大的編排能力下,用於載入執行安全策略的作用點並不缺少,而更為重要的是需具備完善、系統的策略定義架構和管理運維能力,確保策略設計能 被準確定義,管控意圖得以完整貫徹。
在雲端原生環境的微隔離場景下,安全性策略首先應完成與 IP 和主機名稱的解耦,並支援以新的、更豐富的方式來圈定策略物件。 安全策略應能適應面向東西向流量的場景,例如跨業務的或業務內的、出站的或入站的、應允許的或需阻斷的等。 安全策略的執行必須考慮到微隔離運用的實際,提供必要的效果模擬手段,以驗證策略設計的正確性和合理性。 安全策略的發布應能夠被謹慎審查,並提供快速的回滾選項等。
提供靈活的策略定義編排和完整的維運管理功能,具體可體現為簡化的策略邏輯、靈活的策略定義方式、豐富的策略生效模式及完善的策略審計和回溯等設計,滿足雲原生環境下 複雜的策略管控需求。 專業且有系統的微隔離策略管理與維運能力,讓使用者獲得更為便利、易用的策略管理體驗,進而加速零信任安全能力在資料中心的落地。
4.跨平台、跨集群統一管理
最好能實現實體機、虛擬機器、容器等多類別工作負載的同台納管,實現規模化雲端原生環境中跨K8S 叢集的統一管理,這樣才能適應國內多數用戶混合雲、多雲等複雜資料中心 場景下的微隔離統一管理需求,使用戶獲得企業的全業務視覺化分析能力和全業務存取控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