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環境下的儲存服務類型和儲存技術

原创 twt社区
雲端環境下的儲存服務類型和儲存技術
一、儲存服務的類型

儲存服務的類型依資料類型的不同,一般分為區塊儲存、檔案儲存和物件儲存三類。

區塊儲存基於傳統的磁碟陣列實現,將儲存區域劃分成固定大小的區塊,以磁碟區的方式掛載到主機作業系統後,作業系統可將其格式化成檔案系統,或以裸資料的方式作為資料庫的 儲存。 區塊儲存方式不存在資料打包和解包過程,因此應用系統跟儲存系統耦合程度緊密,資料存取延遲低、效能高。

檔案儲存指的是儲存媒體上儲存的是目錄-子目錄-檔案這種形式的資料結構。 這種資料結構是我們自然人所能容易辨識的數據,絕大部分由身為自然人的程式設計師所編寫的各種軟體程式也使用這種方式來存取檔案。 因此文件儲存的特點是一方面可讀性高,另一方面存取資料需要先遍歷多層文件目錄。

物件儲存採用基於鍵值存取機制的扁平化儲存架構設計,它沒有多層樹級檔案目錄。 在物件儲存系統中,物件是資料儲存的基本單元,所有物件都有一個物件標識,透過物件標識OSD指令存取該對象,使用簡單,小IO效能好。

二、雲端環境下的儲存技術

隨著電子商務、雲端原生、微服務、分散式應用程式、DevOps等現代應用架構的流行,使用者開始將越來越多的傳統應用進行改造和重構,遷移到雲端環境。 那麼在雲端環境下有哪些儲存技術可供選擇使用呢? 以下針對雲端環境提供的區塊儲存、文件儲存和物件儲存三類儲存服務,簡單講講對應的儲存技術。

1. 塊存儲

雲端環境的區塊儲存技術主要包括使用集中式區塊儲存和分散式區塊儲存兩種技術路線。

1) 集中式區塊存儲

作為目前最流行的IaaS框架 ,OpenStack架構中有一個獨立的元件叫做Cinder。 Cinder是OpenStack中提供儲存服務的API框架,用來為後端不同的儲存結構提供統一的介面。 不同的區塊設備服務廠商在Cinder中實現其驅動支援。 後端的儲存可以是DAS、NAS、SAN、物件儲存或分散式檔案系統。 由於在雲端運算領域OpenStack受歡迎度非常高,因此眾多儲存廠商如NetAPP、IBM、 DellEMC、華為和眾多開源區塊儲存系統均提供了對Cinder的支持,這也為在雲端平台基礎架構層使用集中式 SAN儲存提供了技術基礎。

當使用者規劃在雲端平台下使用集中式區塊儲存時,需要先考慮兩個面向。

第一,自己使用的雲端平台是不是基於OpenStack開發的,如果不是,那可能沒有SAN的介面。 國內的主流雲端平台產品大都是基於OpenStack開發的,但也存在少量的自研雲端平台。

第二,基於OpenStack的雲端平台透過使用Cinder來對接FC-SAN集中式存儲,Cinder只提供框架,需要透過呼叫FC-SAN設備廠商提供的Driver來使用和管理。 這方面需要雲端平台廠商配合。 目前國內大部分基於OpenStack開發的雲端平台產品中已經整合主流儲存廠商的FC驅動,可以讓Cinder與儲存底層對接,得到更高且更穩定的效能表現。

2)分散式區塊存儲

分散式區塊儲存是分散式儲存架構下的一個儲存介面。 目前主流分散式儲存技術主要分HCI超融合基礎架構及SDS軟體定義分散式儲存。 主流SDS分散式儲存又分為Ceph系和非Ceph系。 在大規模雲端環境下,SDS軟體定義分散式儲存適配度更高。

2. 文件存儲

文件儲存技術依照底層硬體架構可分為集中式NAS儲存和分散式檔案系統。

集中式NAS儲存生態完善,在各大企業資料中心檔案共享服務中佔很大比例。 集中式NAS儲存設備由機頭和擴充櫃組成,整合度高,運作維護相對簡單。

分散式檔案系統與集中式NAS相比,差異在於提供了平行化和橫向擴展的能力。 分散式檔案系統依架構有無中心分為兩類,一種是有中心架構的分散式檔案系統架構,包括GFS、HDFS等。 另外一種是完全無中心的分散式儲存架構,包括CephFS、GlusterFS等。 其中CephFS和GlusterFS支援POSFIX 介面。

GFS和HDFS的預設最小儲存單元為64M、128M甚至更高,是適合大檔案尤其是GB等級的大檔案儲存場景的分散式儲存系統。

GlusterFS是採用無中心對稱式架構,沒有專用的元資料伺服器,元資料存在於檔案的屬性和擴充屬性中。 資料分片分佈,也更適合大檔案儲存。

CephFS是分散式儲存系統Ceph檔案儲存的接口,CephFS 建構在RADOS(Ceph的核心技術-分散式物件儲存)之上,繼承RADOS的容錯性和擴充性,支援冗餘副本和資料高可靠性。

3. 物件存儲

物件儲存採用基於鍵值存取機制的扁平化儲存架構設計,它沒有多層樹級檔案目錄,天生具有分散式的架構優點,擴充方便。

物件儲存使用簡單,客戶端呼叫API就能進行資料儲存與讀取,其介面就是簡單的GET、PUT、DEL等。 物件儲存提供了基於物件的存取接口,有效地合併了NAS和SAN的儲存結構優勢。

三、雲端環境下的各類儲存技術的適用場景

1. 塊存儲

分散式區塊儲存的優點在於擴充性,所以適用於雲端環境下大規模的虛擬機器、容器場景。 另外,MySQL、MongoDB等輕量級資料庫場景也可以選擇使用分散式區塊儲存。

對於IO密集型資料庫應用程式來講,目前最好的儲存模式仍是採用高效能低延遲的集中式高階儲存陣列。

另外,針對雲規模相對不大,但業務重要性較高的業務場景,可以選擇使用基於OpenStack的雲平台通過Cinder接口來對接集中式存儲,為該類重要應用獲得更高和更穩定的存儲性能 。

2. 文件存儲

集中式NAS支援POSFIX接口,與現有應用整合簡單,適合小規模應用環境的快速部署。

GFS適合儲存大文件,尤其是GB級別的大文件儲存的場景。 HDFS適合單次寫入多次讀取的大檔案串流讀取的場景。

GlusterFS基於無中心化架構,沒有元資料伺服器,具有高擴充性、高可用性、高效能,能夠處理千數量級的客戶端,且可配置性較強。

CephFS也支援POSFIX接口,它使用Ceph儲存叢集來儲存數據,因此能夠解決NAS 產品scale-out橫向擴展不足的缺點,與使用Ceph儲存的雲端環境最適配。

GlusterFS和CephFS可以作為在大規模雲端環境下取代NAS的通用分散式檔案系統儲存技術,也是現在分散式NAS的發展方向。

3. 物件存儲

物件儲存接近無限擴展能力使其可以真正意義上實現非結構化資料的海量儲存。 其扁平化的存入和讀取資料物件方式,使其使用方式簡單,應用經過標準 API 介面進行調用,十分契合互聯網大數據的儲存。 物件儲存適合儲存包括多媒體、音樂、圖片、影片監控檔案、軟體、鏡像、掃描件等種類在內的大量檔案。

另一方面也要注意,物件儲存不支援隨機讀寫操作,只能全讀全寫,其面向的是一次寫入,多次讀取的非結構化資料儲存的需求場景。

無線網路(WLAN)系統中無線AP頻道的劃分

通信弱電交流學習
什麼是WLAN?
WLAN是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的簡稱,指應用無線通訊技術將電腦設備互聯起來,構成可以互相通訊、實現資源共享的網路體系。 無線區域網路本質的特點是不再使用通訊電纜將電腦與網路連接起來,而是透過無線的方式連接,從而使網路的建置和終端的移動更加靈活。

它是相當便利的資料傳輸系統,它利用射頻( RF)的技術,使用電磁波,取代舊式礙手礙腳的雙絞銅線所構成的局域網絡,在空中進行通信連接,使得無線局域網路能利用簡單的存 取架構讓使用者透過它,達到「資訊隨身化、便利性走天下」的理想境界。 上面說了這麼多,可能不是很清楚,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家用無線網絡,無線路由器就是提供WLAN的最基礎設備,比如公司的無線辦公網絡,酒店的無線網絡,公共場所提共的 無線網絡,都是屬於WLAN的範圍。

什麼是頻道?

頻道通俗來說就是頻率,它決定了無線AP是在哪個頻率範圍內進行通訊的。

考慮到相鄰的兩個無線AP之間有訊號重疊區域,為確保這部分區域所使用的訊號頻道不能互相覆蓋,具體地說訊號互相覆蓋的無線AP必須使用不同的頻道,否則很容易造成各個 無線AP之間的訊號相互產生幹擾,進而導致無線網路的整體效能下降。

2.4G頻段的頻道劃分

2.4G 頻段的頻帶寬度有 83Mhz,被劃分為 13 個頻道,每個頻道頻寬 22Mhz,那就表示這些頻道必然有重疊的部分,以下是 2.4G 的頻道圖:

2.4G頻道圖

5.8G頻段頻道劃分

5.8G 頻段被劃分為13 個頻道,頻段不連續,36-64 頻道的頻帶範圍是5.150GHz-5.250GHz,149-165 頻道的頻帶範圍是5.725GHz-5.845GHz,頻道頻寬可調,可選擇20Mhz 或40Mhz,那就意味著這些頻道必然有重疊的部分,以下是5.8G 的頻道圖:



2.4G和5.8G頻段不重疊頻道
2.4G頻段不重疊頻道規劃方案

上述2.4G頻段的13個頻道中,選擇(1、6、11)、(3、8、13)或(1、5、9、13),可以看到這三組頻道每一組的三個 頻道是不重疊的,如下圖:

5.8G頻段不重疊頻道規劃方案

上述5.8G頻段中頻道頻寬可調,其中20MHz頻寬的頻道基本上沒有重疊,規劃優先考慮使用此頻道頻寬。

有沒有發現,我們監控常用的無線網橋也有這兩個頻段,在不同場所,選用不同的頻道是一個很關鍵的因素,比如,你網速達不到運營商給提供的速度,這可能就是 您沒有選好頻段和頻道引起的。

部署多少個無線AP及AP頻段選擇注意事項

對於面積小於150平方米的普通開放空間,如酒店公共休息區,小酒吧,咖啡廳,會議室,西餐廳等區域,預計用戶數量不超過30個時,每個場所放置一個無線AP即可滿足 需求。

如果是多阻隔且面積較大的環境,AP部署個數多了怕同頻段干擾導致訊號差不穩定,部署少了又怕覆蓋不全有訊號盲區,這時候可以選擇雙頻的AP產品來覆蓋。

無線AP的頻段分為2.4GHz和2.4GHz&5.8GHz,雙頻相較於單頻具備速度更快、幹擾更低的優勢,可以說更適用於現在和未來,當然雙頻的AP價格也更貴 。

正確選擇無線AP的安裝點

WiFi訊號的傳輸方式是以無線AP為中心,呈圓形向水平方向四周散射。 遇到牆壁等障礙物時可反射或改變方向。

單人房間安裝一個無線AP,盡量把無線AP放在大廳的中央位置,最好選擇放置於大廳的天花板上,若安裝兩個無線AP,可將其放置在大廳的兩個對角線上。

AP的無縫漫遊

AP的無縫漫遊功能在較大環境的組網中十分重要,舉例來說在一家商場A點連接無線上網,走到B點確是另一個無線AP在做覆蓋,這時候要重新輸入密碼連接 無線十分繁瑣,就牽涉到了無線AP的無縫漫遊問題。

無線AP每隔100ms發送一次偵測訊號,用戶端可據此判斷網路連線品質,然後決定接取哪一個無線AP。 當終端在多個無線AP間的漫遊時,由新的服務無線AP透過有線的形式通知原服務AP,已建立新的連線。 無線AP的漫遊協定不包含在802.11中,而IAPP(Inter access point protocol)很有可能成為標準的漫遊協定。

無線AP的發射功率

無線AP的發射功率決定發射出去無線訊號的強度和距離,發射功率越大,訊號強度越強,同時發射距離也相對較遠。 如果使用者環境相對簡單選擇一般發射功率的AP就行。 若環境複雜,終端接取用戶較多,選擇高功率AP效果較佳。

當然無線AP的功率越大輻射越大,國家對無線設備的最大發射功率也是有法規規定的。

了解外界的干擾物

一些和無線AP同頻段的電子設備會影響無線AP的訊號,這點是需要注意的,包括微波爐、防盜設施(商場門檢)、其它大功率的電子設備等,所以在部署AP時,應該遠離 幹擾源1—2公尺。

當AP與終端之間隔著一堵水泥牆時,有效傳輸距離不到5公尺。 隔著一面木板牆和玻璃牆時,有效傳輸距離大概在15公尺內。

其它注意點

部署時的選址要滿足施工要求,要了解無線AP覆蓋半徑的技術參數,無線AP要選擇耐高溫、防潮、支援PoE供電的,使用AC控制器集中管理,相鄰的AP的頻道設定也是不同 的。

報告|端到端可視性打造出色連結體驗

思科联天下
作者:Joe Vaccaro

Cisco VP, Product Management

《2023 年全球网络趋势报告》系列博文(三)

如今,三股大趋势已经让企业传统的网络运维模式难以为继。

首先,云已成为新的数据中心,工作负载从本地迁移到混合云和多云架构。其次,互联网已成为新的网络,并支撑着穿越不同网域的企业连接。最后,由于远程员工和混合办公员工为数众多,现在基本上任何地方都要可以办公。

在这种发展背景下,想要提供优质可靠的体验,实现无处不在的万物互联,其复杂性显著增加。根据我们《2023 年全球网络趋势报告》中的数据,37% 的受访者认为,随着企业网络边界之外发起或终止的流量越来越多,获得对网络性能和安全性的端到端可视性已成为第二大挑战,仅次于需要确保安全访问分布于多个云中的应用。
由此引出了一個問題:如何識別、診斷和修復整個數位供應鏈中發生的問題? 整個數位供應鏈是指您的基礎架構內部和外部的網域,以及使用者裝置與雲端應用或服務之間的每一跳。 請接著往下看,了解這個問題的答案。

應對跨多個網域提供網路狀態感知的複雜性

出色的互聯體驗是當今企業必須達到的基本要求。 數位經濟依賴始終可用的應用和服務為員工和消費者提供支援。 任何故障都會造成巨大損失。

面對數位經濟下高度互聯的現狀,網路監控解決方案和流程可以為企業域內部的業務應用和服務提供良好的服務,這些解決方案和流程位於本地並足以應付無線網路等特定域的問題。 但是,如果要修復企業廣域網路中的問題,管理員必須與雲端供應商組織和網際網路營運商組織中對口的人員聯繫,共同診斷和修復服務與安全性問題。 這可能導致相互推諉;企業只能被動應對而不是主動預防;問題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解決等弊端。 問題可能需要很長時間才得以解決。

如今,為打造優質互聯體驗而提供網路狀態感知需要跨不同雲端、運營商、互聯網、設備和地理位置(各有自己的運行域)提供端到端可視性和洞察(請參見圖 1)。 如果缺乏對網路效能、應用程式回應能力和安全性的端到端視覺性,IT 團隊想要為最終用戶提供一致的數位體驗將變得極其困難。

圖 1. 複雜的數位供應鏈具有相互依賴、故障面擴大和難以預測的特點
舉個例子,某人在家辦公,使用遠端會議應用程式時遇到視訊卡頓問題。 此人家庭辦公室中的無線網路透過一個接取網路連接到一個邊緣路由器,再由該路由器穿越雲端網路連接到會議應用程式。 特定於網域的工具只能看到此流量的一小部分。 缺乏端到端可視性的管理員無法洞察全局。

端對端可視性是 SASE 的基礎

根據我們《2023 年全球網路趨勢報告》中的數據,超過一半(51%) 的組織表示,隨著他們採用的軟體即服務(SaaS) 和多雲解決方案越來越多,他們將投資於提供端 到端可視性的解決方案視為首要任務。 這可能與 Uptime Institute 近期進行的研究相呼應,該研究發現,在所有公開通報的中斷事件中,第三方業者(包括雲端、託管、主機託管和電信業者)的中斷事件佔 70%。

透過端對端視覺性、分析功能和行之有效的工作流程,管理員可以果斷採取行動,主動修復連線問題。 例如,在安全存取服務邊緣 (SASE) 架構中,端對端視覺性能夠饋送切實可行的情報,用於優化路徑選擇,從而隨時隨地提供最出色的數位體驗。 在 SASE 架構中,可靠的連線是安全連線人員和事物的基礎。 如果連線不佳,就會降低安全存取體驗。

即使還沒有部署 SD-WAN 或具有安全服務邊緣 (SSE) 的融合 SASE 架構,組織也可以利用端對端視覺性來評估、比較和最佳化採用這些架構前後的網路體驗。 組織可以對各個運營商在不同位置(每個位置都構成了數位供應鏈的一部分)的性能進行主動測試和基準測試,並使用測試結果做出更明智的供應商選擇,從而確保提供始終可用的 數位體驗。

獲取對每個連接的可視性

一家歐洲航空公司將其網路基礎設施從 MPLS 轉型為 SD-WAN,並將許多應用和服務遷移到雲端。 該公司需要確保服務達到商定的服務等級協定 (SLA) 的要求。 為此,IT 部門部署了端到端可視性,專門用於監控和增強客戶與員工的數位體驗。 有了這個解決方案,該航空公司現在可以測量連線延遲時間和其他因素,並專注於公司資料中心與雲端供應商 Amazon Web Services 之間的連線。 他們可以持續監控網路體驗,透過加快事件回應速度來優先處理網路體驗方面的問題,引入更主動的維護,並透過簡化故障排除來提高成本效益。

客戶體驗個人化服務供應商RichRelevance 為250 家全球零售商提供服務,借助端到端可視性解決方案,該公司的網路中斷事件減少了88%,平均中斷時間也從4 個小時縮短到30 分鐘 。 IT 服務管理軟體公司 ServiceNow 得益於所有網路層並專注於應用體驗的可視性,為客戶識別網路問題的速度提高了 95%。

透過網路平台方法實現高品質的數位體驗

思科是率先提供端對端網路視覺解決方案的公司,並致力於透過維運簡單性實現卓越的體驗。 它是我們 Cisco Networking Cloud 長期願景的基石。 Cisco Networking Cloud 是統一管理體驗平台,可同時支援本地和雲端運維模式,進而降低 IT 複雜性。

端到端可視性依賴運算能力在構成當今企業網路的數位供應鏈中捕獲和分析每天高達數十億次的計算(請參見圖 2)。 這是一項不可或缺的強大功能,可幫助組織維持一流的數位體驗,並從被動應對問題轉變為預防性的自動化操作。

圖 2. 組織需要利用平台驅動的方法來提高整個數位供應鏈的端到端視覺性